大学生扮演野人遭"热情绑架":当善意失去边界,比恶意更可怕
新闻动态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7:08 点击次数:91
01
这个假期,一则看似荒诞却无比真实的新闻刷屏了:某景区聘请大学生扮演的“野人”因游客过于热情,被投喂到吃不下,最终累瘫在岗位上。
据报道,这些“兼职野人”本来的工作只是在山间游荡、吼叫,与游客进行简单的互动。
然而,游客们的热情如火山喷发,他们将“野人”团团围住,疯狂投递零食、水果、饮料,甚至还有烧鸡、汉堡。
“野人”们被迫营业,从早“吃”到晚,不堪重负,最终只能“瘫倒”在岩石上,用肢体语言发出无声的抗议:“真的吃不下了!”
这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,背后折射出一个深刻的现代寓言:
当一种关系失去边界感,热情就会成为一种负担,关爱也会演变成一场“灾难”。
02
展开剩余78%这幕景象,与几年前北京野生动物园“自驾区黑熊被投喂成球”的事件何其相似。
游客们无视严禁投喂的警示牌,将胡萝卜、白菜、面包甚至塑料包装的食品扔向黑熊。
原本应该威猛矫健的猛兽,被喂得体型臃肿,行为懒散,失去了野性,健康也亮起红灯。
饲养员的劝阻被淹没在“它看起来好饿”、“我好喜欢它”的声浪中。
游客们沉浸于自我感动的施舍快感里,却从未想过,这种一厢情愿的“爱”,对动物而言是否是致命的毒药。
两起事件,形式不同,内核如一:用自我满足的方式去表达关注,其结果往往是摧毁性的。
03
社会学家鲍曼曾提出“液态现代性”的概念。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、社交过载的时代,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正变得前所未有的模糊。
我们见证了多少这样的场景:
亲戚聚会,你成了“焦点”,从工资收入到婚恋生育,被事无巨细地“关怀”,让你如坐针毡;
朋友圈里,随手分享的生活片段,引来无数“为你好”的指点与审视;
网络之上,素未谋面的陌生人,可以凭着只言片语对你的人生妄加评判。
这种无孔不入的“热情”,本质上是一种边界入侵。它披着善意与关心的外衣,行践踏个体空间与自由意志之实。
《论可爱》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:人们常常爱的不是对象本身,而是爱着自己投射在对象身上的幻想。
我们投喂“野人”,并非真正关心他的角色设定与工作强度,而是沉迷于“看我多善良”、“这个互动真有趣”的自我叙事。
04
前几年,一篇《我拉黑了我妈》的文章曾引发巨大共鸣。
作者详细描述了母亲如何用无微不至的“爱”控制她的一生——小到每天穿什么内衣,大到职业选择与婚姻对象,母亲都要介入。
这种令人窒息的关怀,让她最终选择了决绝的“拉黑”。
文章底下,最高赞的评论是:“我们反抗的并非关爱本身,而是那种不容分说的绑架。”
这与被投喂到崩溃的“野人”何其相似?当游客的“爱”如潮水般涌来,不容拒绝,扮演者便失去了说“不”的权利,只能被动承受,直到崩溃。
君子不立于“热情”的危墙之下。
当外界的关注开始越界,对你的生活造成实质性的干扰时,坚守自我的边界,就不再是冷漠,而是一种必要的自我保护。
05
说了这么多,并非要鼓吹人与人之间应该彻底冷漠。
而是希望我们都能有所警醒:任何健康的关系,都需要呼吸的空间。
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镌刻着一句箴言:“凡事勿过度”。
心理学上有个“刺猬效应”:在寒冷冬天,两只刺猬需要依偎取暖,但距离太近,身上的刺会扎伤对方;距离太远,又无法抵御严寒。反复摸索后,它们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距离,既能互相温暖,又不会彼此伤害。
人与人、人与社会的关系,亦是如此。
无论是景区里的疯狂投喂,还是生活中的过度关心,一旦越过了那个恰到好处的边界,所有的“为你好”都会变成“让我烦”。
对于那匹被累坏的“野人”,我们能做的最大的善意,或许是另外八个字:保持距离,静静观赏。
发布于:山西省